严师高徒元旦论展
关于论展老蟹60岁始收弟子五年来已得五位秉承“尊敬老师与反对老师”宗旨重内外兼修倡不同而和各自
得性情本位有理念定位知发展方位现借佛祖“一花五叶”做“严师高徒”论展喜听各路大咖说长论短期遇意趣相投者结伴同行
关于我们我们的现在:一花五叶我们的路径:理念先行我们的未来:走向融通
(论展以弟子排行为序)
横行不霸道——老蟹
君子尚土——王君堂
小可非同——李铎
个由千求——千炳利
马非马——马飞
太和三尃——刘太甫
横行不霸道——老蟹
严学章,生于年1月1日,别名老蟹,文化学者、书画家、文艺评论家。中国艺术创作院院长,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多家院校客座教授,全球华侨华人书画家推动中国和平统一大会形象大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
严学章是蟹派艺术创建者和当代生肖艺术创作集大成者。蟹派艺术以学术性理论著述为思想支撑,以原创性系列作品为艺术支撑,以综合性创意产业为市场支撑,因思想深刻风格迥异而自成体系。撰写出版《蟹派文化艺术丛书》一套六卷、主持撰写出版《当代新画派研究丛书》一套四卷。艺术哲学专著《蟹思维》已定稿待出版。在《文艺研究》《美术》《书法研究》《中国书画报》等发表文论逾万字,独到的学术观点引起过广泛的辩论,被称为“严学章现象”。
学术理念:横行不霸道(横与竖的辩证统一)。
处世原则:思想批判与友善待人分立。
一花五叶
文/严学章
最近编了副对子有点数字化:一花五叶佛语;两水满堂蟹思。佛教传入我国后,禅宗以达摩为祖,称一花;五叶:佛教禅宗发展演变的五个流派。偈曰:“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也有别说,一花是六祖惠能,五花是六祖的五个徒儿。更有新说,谓一花者,人之觉知心也;五叶者,五蕴是也。
一花两水联㎝x35㎝x年
在老蟹看来,佛道里的高人,要么在果园里“拈花惹草”,要么在脑海里思来算去。佛祖在菩提树下成佛,至今仍坐在莲花上,还拈花微笑,神秀说身是菩提树,惠能说菩提本无树,亚当夏娃偷吃禁果,牛顿在苹果树下弄万有引力,孙猴子吃了王母娘娘的蟠桃,王阳明革竹险些丧命,看看,全是些花花果果世界,悲悲欣欣人生。伏羲太极分阴阳二气,老子讲三生万物,易经论天地人三才五行八卦,国学著四书五经,佛界造五百罗汉千手观音,七级佛塔,十八层地狱,等等全是些数字乾坤。今天好了,人人拿着手机,整个世界都在数字化里运行了内存了无边无际了。我向来数学差,真想远离数字化,更想清零,即便真的清零,零还是数字呀。人,总是被计算着数字着,特别是今天,完完全全被数字化着。
黄河之水天上来cmxcm年
算一算,我六十岁以后开始收弟子,三年来已有五人,一蟹五弟子,对蟹派艺术而言,亦是“一花五叶”乎?抑或称“一叶五花”更好,我为叶,弟子为花,绿叶辅红花,更符合师道。开五叶,或者开五花,难在结果,自然成则难上加难。佛禅上那个“一花”,那个空无,只有一个,而抵达的路径则千差万别。道只是一,悟道的法门则因人而异,千差万别各不相同。条条大路通罗马,条条心路通佛禅,如何通?怎样通?全在自己拿捏,各自觉悟,明心见性,各有灵苗各自探。
归耕图98㎝×92㎝年
我格守住了六十之前不收弟子的底线,眨眼间已到六十,如何收?我不喜欢孔夫子,他是圣人,太中规中矩,弟子个个墨守成规。也不赞成鬼谷子,法术气太重,邪乎。举棋不定时,偶然间在绍兴撞上王阳明墓,像上帝提醒我,要仿王阳明心学,传心道。还有那次在南华寺与惠能的对视,惹起一番对佛禅的思辩尘埃,思想便尘不染尘地和光同尘了。于是乎,在阳明与惠能之间,寻一条师徒同修之路径,成了我的选择。秉承“尊敬老师反对老师”的理念,师徒间互为同修,倡导一种人格上的平等意识,营造一个学术上的自由空气。传道、授业、解惑,重在传道。所以,在与同修的互动中,侧重于方向上理念上的把握,根据各自的秉赋特性,帮助挖掘各自的“本我”,找出各自开锁的那把钥匙,才是根本。一花开五叶,五叶各不同,这是我所期翼的效果。这几年,我确实在做这样的努力,帮助每个人确立各自的学术理念,定位各自的发展方向,是我所做的主要工作。大弟子王君堂天分高,有艺术范,他的学术理念是“君子尚土”。那天他办君子尚土书法展,我写了文章“尚土知书”做为前言,还在开幕式上论述了一番君子为何要尚土。我说:土为万物之根基,有扎根立基之意;土在下,面向天空,万物皆由土里生出,有生长向上发展之意;阴阳五行里,土代表的方位是中央,有居中包容承载之意;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土生金,又是黄色,有君子生财有道之意;天地人三才,天在上地在下人在中间,有立地顶天之意;易之三爻,代表天地人,孔子言“一贯三为王”,又暗合君堂之王姓,有自立为王之意,等等。在拜师仪式上,我赠他“心外无道,堂中有君”对联,展览上写了文章,还赠了“尚土知书”的诗句:堂字拆开是尚土,一贯三者当为王。不知道人道何在,君子原本知书郎。艺术上天分高的人容易飘,容易“放”过头,弄些土压压,路走的会更坚实。而且“君子尚土”一说历史上没有,属于原创,这王君堂之“一叶”,至少从理念上已有了自己的特色,以后继续在“土”里深耕细作,结果必定自然成。
高高的山岗㎝x㎝年
“第二叶”李铎,其理念为“小可非同”。那年,在定西黄土地上一见面,就给他题了“小大斋”,书坛上便有了大小李铎的佳话。后来才知道他的笔名就叫“小可”,那天收徒仪式上,便赠他“大小多少”的禅句,紧接着渭水寻源,各自都写了多篇诗文,留下了我们的印迹。之后三年,第一年崆峒山“杠上开化”,第二年“山背后是什么”,第三年甘南“明白自己就是一根草”,终于敲定“小可非同”的学术理念。李铎是定西的老公路,有黄土厚厚的滋养,他文字功底好,我们之间的每次见面,都有文章记载,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他开办的旭琎书院和举办的多项活动,在当地已很有影响。他的书法正在由王帖之秀向碑隶之朴转型,方向明确了,一定会走出一条“小可非同”的道路,会取得非同小可的成绩。我说:艺术上没有公路可走,都是私路。小可说:拜师已经三年多了,现在如果有人问小可学到了什么?小可便会告诉他们:学到了“横行”的精神,坚持自我,坚定了办书院传承耕读文化的信念;学到了“不霸道”的胸怀,逐步走向无我,试着接纳世间的一切得与舍;学到了“蟹思维”的哲学,开始用“正反融”的综合思维去重新认识世界,判断事物,追求艺术。
高高山岗放牛郎cmx㎝年
“第三叶”千炳利,理念是“个由千求”,就是“各有千秋”成语那个音。千求,姓千,此其一。千求,刻苦与追求的执着,此其二。个与千,是多与少,可上升到哲学思维,此其三。个由,个中原由,指真理,“个由千求”就是追求真理,此其四。成语各有千秋,就是在于反映自己的特色,表现自己的个性,此其五。千炳利善哲思,有问题意识,对世界大千的个中原由,乐于追问,苦于追寻,上下求索,不懈不怠,因此“个由千求”适合他。千炳利不写不画,他曾追随常朴子多年,有《常朴子自然哲学》等哲学著述,希望他的哲思之花与《蟹思维》砥砺前进,不断擦出新的火花。第四叶马飞在字画上的修养比较全面,山水、花鸟、人物都有功底,那天拜师仪式上,我写了四句话送他:白马非马,老蟹非蟹。非马非蟹,飞马飞蟹。更有一篇《马非马蟹非蟹》的文章,发在《中国书画报》上。他的学术理念是:马非马。第一,历史典故公孙龙“白马非马”,是中国早期的逻辑思维公案。第二,马,写实写形。第三,非马,写意取神。第四,马与非马,一正一反,一阴一阳,上升到哲学思维的层面。刘太甫是“第五叶”,他的斋号为“三尃堂”,学术理念是“太和三尃”。我与太甫有四十余年的书信缘分,他至今还保存着我四十年前写给他的“拼搏”信函,由搏、博、薄到“三尃堂”,由太甫到“太和无极”,由“三尃堂”到“太和三尃”,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太和者,元气与平和,可视为道的状态;“三尃”者,抵达元气(道)的三个递进阶梯。太甫现在习《好大王碑》,有的又叫《好太王碑》,大与太,大和与太和,可通,希望太甫通太和通大道,通过“三尃”精神,抵达艺术的堂奥。
佛光山修㎝×cm年
思路决定出路,理念决定高度,方向决定道路,艺术的路万千条,自己的路只有一条,一花五叶,就是要找到并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人生与艺术之路,通过理念的建立与持续递增,形成各自思想的“艺术语系”。现在是五叶,以后陆续还会有新叶,我将会按照技、艺、道的层次,与同修们共同悟道、修业、释惑,在蟹派艺术“横行不霸道”的旗帜下,各自精深地走向博大。老蟹没有官方背景,没有帮弟子们参展、获奖、捞取名利的特权,能够走到一起,纯属缘分使然,故老蟹明确规定收徒不收费。同修们从老蟹身上捞不到现世的名与利,但可以学着横行碰碰壁,学着不霸道打打太极,学着蟹思维画画圈,也是一种结伴而行的有趣味的经历。倒是本老蟹,从同修们身上,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本老蟹,不及王君堂的酒量与社交能力还有书写时的方笔粗放,不及李铎能小能大的韧性和经营文化产业的实操技艺,不及千炳利的哲学缜密思维,不及马飞人物花鸟山水的传统造型,不及刘太甫为企业服务的周全运作,与他们结为同修,实为老蟹的幸运。偈曰:
此生有缘为同修,修艺修道修通途。同修大道异修我,不同而和朝前走。我和同修们的缘分,与他们各自的理念碰撞,都有许多有趣味的故事可讲。继续下去,还会有新的故事。这人生,走的快只要一个人,走的远要一伙人,走的稳厚而有趣,要一伙相互砥砺的人。年,老蟹最大的成绩是完成了《蟹思维》一书的写作,就是下联的“两水满堂蟹思”,还做《汉海堂歌》:一半汉水一半海洋老蟹的汉海堂建在水的中央一半书画一半文章文生书画长成一个蟹样一半横冲一半直撞知江湖水深如今只想平躺一半白发苍苍一半艺路茫茫天地一蟹人住在水一方年12月21日晨于汉海堂
汉海堂歌㎝×㎝年
君子尚土——王君堂
王君堂,字尚土,号不知道人。职业书法家,中华蟹派艺术研究会研究员,襄阳市樊城区书法家协会副主席,襄阳市老年大学书法讲师,襄阳市青少年活动中心梦想书法课堂总教习。
主导“用已知学习未知,把复杂还原简单”治学理念,长期专注专心书法学习方法,特别是笔法研究和总结,出有行书9式、魏楷、金文大篆学习10法、W写字法等简单实用书法培训指导教材,其中W写字法《襄阳日报》曾专文介绍。
受业同修遍布祖国各地,亦有精英走出国门。曾获第十三届中国重阳书画展金奖。书法作品被国内外业内和友人收藏。
从艺理念:君子尚土(内与外的辩证统一)。
教学原则:以耐心对待书法,以爱心善对学生。
临散石盘cmxcm年
六盘山cmxcm年
发上向高联cmx48cmx年
宋诗二首cmx96cm年
李贺诗cmx69cm年
太和无极cmx69cm年
老蟹送王君堂一字诀:收68cmx32cm年
不知道人道何方?君子尚土第一桩。由博而约独指断,收紧战线居中央。
小可非同——李铎
李铎,笔名小可,斋号小大斋,祖籍甘肃会宁,大学学历,高级政工师。师从著名文化学者严学章,现为中国楹联家协会会员,甘肃省书协会员,中华蟹派艺术研究会研究员,第六届甘肃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理事,定西市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兰州日报特聘记者,旭琎书院院长。
爱好文体,喜欢走走写写,以“传承耕读文化,造福桑梓方舆”为己任,以旭琎书院为平台,多次组织参与家乡公益文化事业。曾荣获“甘肃省抗洪抢险英雄”称号,“定西市十大杰出青年”,“甘肃省交通系统优秀通讯员”,“甘肃省公路系统十佳思想政治工作者”,书法、散文、诗歌、通讯作品散见于《甘肃日报》、《定西日报》、《兰州曰报》、《白银日报》、《白银周刊》、《中国交通报》、《中国公路》、原《甘肃交通报》、原《甘肃工人日报》等报刊杂志。主编出版《记住乡愁归去来兮金秋笔会文集》。
从艺理念:小可非同(大与小的辩证统一)。
公益之道:向着太阳,琢玉成器
《记住乡愁·归去来兮金秋笔会文集》
武志元、李铎主编
46万字
甘肃省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文集》由山背后农家书屋、旭琎书院举办了的,“记住乡愁·归去来兮”西海道家塬金秋笔会征文结集出版,在农村文化岌岌可危的当下,借由一个个道家塬的普通人来自热忱的内心真诚的诉说,一辈辈普通人鲜活的人生片段,一个个自然村落从未载入文字的文化记忆,给予了殊为可贵的微观记述,它真切、鲜活、甚至原始地将“乡愁”呈现在读者面前,勾勒出了会宁县“状元乡”新庄镇那一片土地的精神底色和鲜活断代史。为我们留住乡愁、深入研究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做了有益的尝试和探索。
老蟹的“融气”
文/小可
元旦,是老蟹的生日。过去是,今年也是,永远都是。经师徒们合议,从年开始,每年元旦都将举行“严师高徒元旦论展”。论展吗?还得论点什么,完任务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对老师老蟹、师兄师弟们的尊重,也是小可对论展的态度之一。这次我就老蟹说“蟹”,谈谈老蟹的“融气”。所谓“融气”者,融通之气也,从襄阳来到北京的十八年时间里,老蟹之所以还能悠哉悠哉地继续“横行”,与他的“不霸道”不无关系,更重要的是与他的“融通”之道有很大的关系。“横行”决定了蟹派艺术的独创性,“不霸道”决定了蟹派艺术的包容性,“融通”之道决定了蟹派艺术的多样性与久远性。在小可看来,至少这十八年之间,老蟹以他的大肚之“容”,融出了蟹派的“六气”之绝,值得一论。
陶均草隶涵养天德cmx68㎝年
横出来的“霸气”老蟹,这个听起来很怪也有点“邪”味的名字,一不小心撞进了我的眼里,二不小心埋植在了我的心底,也或已成了我这一生再也无法割舍的名字了。撞进眼里是两个人的缘分,埋植在心里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尊崇,无法割舍倒是因为老蟹兀自一人刮起了那道不大不小的蟹风,裹挟着自己不停地横行。那情景,那画面曾经有些孤独,有些清寂,有些悲壮,但更多的是一串勇不懈怠的横行足迹,如今也横出了一面闪亮的旗帜——“蟹派艺术”。老蟹虽不是披着政治光环且名垂艺坛的大家,也非希望披上政治光环正在挤向名圈的小家,但他是一位敢于写下一道名为《“狗日”的书法》的檄文,扛起“蟹”字帅旗横行的“名家”。准确的说他的“名”是他自己“横”出来的,并不是别人捧出来的。这其中,他也经历了许多次“围剿”,原由是他在横行的过程中不停地否定别人的观点,得罪了不少人,捅了别人赖以荣耀的“圈子”。庆幸的是,老蟹不但敢于正面“应战”,而且胆大、心细、“钳子”锋利,面对每一次明的暗的、文的武的、硬的软的“围剿”,都能从容迎对,一一化解。几番你来我往的对决,何故他没有“阵亡”?难道这只“老蟹”是三国名将赵子龙转世?难道他有隐遁术不成?非也,老蟹之所以还活着,且能在横行的路上谈笑风生,快意人生,不但有些东坡的从容味道,而且还有些徐渭对自己的狠劲!试想,胸怀大到能够否定自己,经常“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真正创造艺术的人会有多少呢?我们往往会感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多么的有胆量和勇气,但老蟹这“横行”起来,倒是第一个不怕别人吃掉的“蟹”,这需要的不只是胆量和勇气吧,至少还有一种对艺术大无畏的牺牲精神。当年苏轼是多次贬官流放,徐渭是不得志放浪形骸,而老蟹却在十八年前自断了“仕”路。对他来说,除了在艺术的世界里“横行”,似乎什么都可以放得下,也没有太多的眷顾和留恋,颇有些“君自横行侬自淡,升沉不过一秋风”(李苦禅诗句)的感觉。无论艺术上的“敌人”还是“朋友”,对他都有些“望而生畏”,说不定哪天会躺着中了“蟹枪”。在我看他“横”得了一路“霸气”。真艺术,真艺术家艺术范,“霸气”是必须的!
唐常建诗一首㎝x68㎝年
画出来的“名气”有文学,就有文学的圈子。同样有艺术,也就有艺术的圈子。好者好之,恶者恶之,但只要圈在一起,必然是一个宗旨排外的团契。老蟹这只“三条腿的螃蟹”(理论、艺术、产业各一),为了保持思想上的自由、组织上的自由、创作上的自由,从襄阳“横行”到京都,便以“不拜师、不入伙、不应展”自励,为居所起了“三不堂”斋号,并深居其中,进行图式水墨十二生肖的不断创新。于是有了与黄永玉、范曾联手举办北京生肖文化节的故事,有了中央电视台在大年三十《新闻联播》对他的生肖画介绍的故事,有了《中华全家福》搭承神舟七号遨游太空的故事,有了《中华全家福》被指定为世界促进中国和平统一大会新闻发布会主题画的故事,有了《中华全家福》被联合国收藏的故事……细心的人都会留意到,老蟹本来就是个写书法的人,也教过0多名学生,也靠他的“螃蟹字”攒足了进京的路费,他为什么横行到北京后要画画呢?在他眼里,艺术路上的横行,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他要挑战自我,战胜自己才是最大的胜利,这就是老蟹的独到之处。这些故事证明,他永远在挑战自我的路上横行,在创新艺术的路上横行,在完善自我的路上横行,他用生肖画画出了他的个性,体现了他的“蟹心”,实现了他的“蟹梦”,他画得不容易,画出了“名气”,也让他的“横行不霸道”的蟹派艺术被社会各界广泛认可。
韦应物《滁州西涧》㎝x68㎝年
写出来的“正气”“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誇”。老蟹多才多艺,不只会书法、绘画,在横行的路上他还会写文字,不但撰对联、写散文、写诗歌、而且会写艺术评论,在文学圈内算不上什么“大腕”,可在书画界却少不了他的一席之地。他的文字很风趣、很朴实、很接地气。他的文字总像拉家常一样阐述着他对世界万物的感触,对人间烟火的体会,对艺术创造的认识,对思想情感的宣泄,而且他能把一个地方、把一种现象、把一种艺术风格、把一种哲学思想、把一种横行的体会,用聊天般的语言方式刻画出来,很少用“之乎者也”,力求他的文字让老百姓都能看懂。有时候他倒像是一只会“飞”的蟹,不但拥有常人平铺式的想像,而且还拥有超乎常人立体式的想像,同时他似乎能把我们平常人看不到的看得见,想不到的想得到,和他相处的时间长了,我很怀疑他的“蟹眼”是不是拥有度的全覆盖功能,也很怀疑他的“蟹笔”是不是有“毒”,每到一地都能透过现象看本质,提炼总结出一系列金言妙文。这里我就不一一列举了,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过去和现在的《中国书画报》等专业报刊杂志,他的好多经典文字都很率性地发表在那里,很有魔力也很有魅力。而他的文字是我见到过最难修改的文字,这可能与他的生肖有关。他有两个生肖,一个是父母给的生肖“狗”,一个是自己给的第十三生肖“蟹”,他的文字逻辑很缜密,想改也是无处下笔的;与他的排名有关,他把自己排在了天、地、人之后,自封为“老蟹天下第四”,他的文字气势非凡,想改是不敢下笔的;与“蟹”的形体有关,蟹本无肠,人们也称“无肠公子”,他的笔意太广博,想改也格格不入。而且他那“蟹笔”一走,光芒耀目,烙痕太深,涂抹不易,最多也是改改错别字而已。他用文字记录了横行的足迹,用文字记录了他悟道的过程,他用文字铺满了一纸“正气”。
横行蟹论联㎝x45㎝x年
修出来的“仙气”文学是一场苦旅,艺术也是一场苦旅,在艺术横行的路上修行更是一场艰难跋涉的旅程。而修行中,信仰是动力,是方向,行动是过程,是目的。有信仰才有方向,有方向才能横着抵达彼岸。否则,狗屁信仰都没有,稀里糊涂的在那里“摆弄风骚”,到头来怕是修不来一根野草,更不用说花和果了。老蟹从来不迷信所谓的“大家”,他的信仰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在民间最原始的艺术里,在极具个性的追求中,在“横行不霸道”的理念中,而且不忘初心,矢志不渝。因此,他在横行的路上从不迷失方向,也不固步自封,更不会“破帽遮颜过闹市”,而是睁着那双明溜溜的蟹眼,死死盯住凡尘里的,甚至是被岁月尘封了的文化元素,一旦发现风吹草动蛛丝马迹,他便奋不顾身地扑将上去,且陶醉其中。我是很佩服老蟹记忆力的,感觉比人的舌头和胃的记忆都好,他的文凭并不高,但他读的书很多,记住的东西更多,而且他似乎有一种特异功能,能将传统的、来自民间的、原创的文化艺术元素瞬间植入大脑,即刻消化,迅速变成滋养自己的“奶酪”,让自己的修为倍增,蟹思泉涌,蟹艺横生,把修来的“知”原素注入到“行”中,所以无论是他画的画,还是写的字作的文,并不像河边打水漂一样,石子撇出,扑闪两下就沉落了,而是充满着浓郁的“蟹味”,经常被人当作研讨中不可或缺的“佐料”,嚼起来有劲,闻起来很香,谈起来风趣。最可贵的是他不但能画出来,写出来,而且还会在提升修为后,在思想为王的境界里狠狠地“舞”上一段文字灵魂,最后连骨带肉铅印出来,令他自己都会振臂高呼:过瘾!他修得好,他能修能行,他能知行合一,他修得了一身“仙气”。
曹操《观沧海》cmx69cm年
悟出来的“才气”中国的文化源头在《易经》,孔子五十岁才开始读《易经》,才有了“知天命”的感悟。可能我记得不是太清楚,老蟹差不多也在五十岁前后,才开始研读《易经》,开始论道,开始画“易画”。这“易”字,讲的就是变化,老蟹研修“易”,还易而“画”之,弄成了“易画”,老蟹这七十二变化的才气,了得。老蟹对于《易经》的悟是通透的,他不只悟出了人性的阴阳,艺术的阴阳,道的阴阳,而且悟出了“天人合艺”,悟出了万物不只有两面而且有三面,除了正面、反面还有合面,所以他提出了“正反合”的哲学思想。修为到达一定的境界,会悟出不一样的思想,而往往思想的力量是无穷的,尤其对于一个从艺的人来说,没有思想性的艺术可谓是“花瓶女人”、昙花一现,不耐看。难能可贵的是,他不但要求自己不停地悟,让自己悟出来的思想“钳刀”,锋正刃利,永不卷刃,无畏无惧,擎天托地的横行在艺术的路上。同时,还要求我们几个弟子也要有自己的艺术思想。当看到我们几个的修为段位太低还欠火候,老蟹也是急了。这不,前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