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学敏丹芪偏瘫胶囊 https://m-mip.39.net/czk/mipso_4322652.html记者刘桂斌夏侯凤超李梦瑶早晨6点,王廷利早早地来到自己的渔船上了。休渔期4个月,王廷利就盼了四个月。等不及中午再来整装出发,王廷利吃过早饭就来到了港口。60多岁的王廷利已经是四十多年的老渔民了,干了一辈子,他和他的船,有着道不完的故事。沉寂四个月今朝重开海王廷利是日照岚山本地人,家就住在岚山渔港附近。临近开海的这几天,王廷利和其他渔民一样,难耐心中的激动,一天要往码头上跑好几次。其实,为了保障顺利出海打鱼,早在10多天前,王廷利就开始了准备工作。检查绳索、修补渔网、刷漆、加油……渔船上的任何细节都要在他的掌控之中。“出海打鱼不能马虎,但凡有点差错,这趟出海就可能挣不到钱,我还得给船员开工资呢。”王廷利笑着说。王廷利是位老渔民,也是位老船长,他拥有一艘中型渔船,对他而言,这艘船既像是自己的老伙计,又像是自己的第二个家。“看见贴着福字的驾驶室了吗,在海上,关上门那就是个家。”王廷利指着自己的船说,他一家人的吃穿用度全靠这一条船,即使在休渔期,他隔三岔五地也要来码头看看,给自己的船做做“体检”。9月1日中午12点,日照岚山渔港内的上千艘渔船发动引擎,伴随着阵阵鞭炮声,向出海口驶去。王廷利的渔船也在其中,四个月的休渔期让这位老船长技痒难耐,忍不住去海里大展身手。“希望我这次运气不错,多捞上来些值钱的鱼。”王廷利说出自己最朴实的期盼。岚山区的渔民有不少,老孙和王廷利一样,是本地的老渔民,今年52岁,从事打鱼30年了。面对开海,他也充满了期待。“要说激动那谈不上,干了一辈子,对出海打鱼太熟了,但我还是很期待的,不知道今年的鱼肥不肥,也不知道我运气咋样,能不能捞上来‘大货’。”老孙说。一年当中,最重要的打鱼时期就是开海后的两个半月左右。对于渔民来说,开海是和过年一样的,一个是驶向远方,从海里“捕获”一年的收入;一个是回到家中,与亲人享受团圆时光。扬帆起航去海上碰运气“打鱼不光得有技术,还要有运气,海面下的情况看不见,有时候撒网的地方鱼特别多,捞上来的鱼自然也多。”王廷利说,打鱼就像是开盲盒一样,谁也不知道一网下去能捞上来多少鱼。作为一位老船长,王廷利早就制定好了捕捞计划,先把渔船开出10海里远,放缓速度后开始放网,他的船用的是“移动网”,放网后还要开着船慢慢移动,等待合适的时候收起渔网。“我今天中午出海,打算干到第二天凌晨四五点钟回来,我和船员两个人吃住都在船上了,谁累了就休息一会,出海打鱼没有固定的作息,只要有活就得干。”王廷利说。放网之后,王廷利和船员就有几个小时的时间调整一下,出海也和过日子一样,需要做饭吃饭,王廷利今天一早就买好了食材,鸡蛋、白菜、五花肉、水果。做饭的地方就在驾驶室,虽然条件不算好,但仍然“五脏俱全”。水缸、燃气灶、上下铺……在渔船的驾驶室里,所有的生活物资一应俱全。驾驶室一旁放着王廷利买的新鲜蔬菜,用他的话说,不管在哪都要好好吃饭。“今天晚饭准备炒个五花肉,再炒个鸡蛋,船上还有馒头,这吃得就很滋润了。”王廷利说道,有时打上来的鱼他会直接在船上吃,但只舍得吃最便宜的,贵的鱼要留着卖钱。出海打鱼的时间有长有短,老孙的渔船是个小型船,中午12点出发后,基本上三五个小时就能回到码头,将开海后的第一批海鲜送往市场,供市民采购。“我这是开海后的第一批货,光八带鱼就有九十多斤,和往年差不多。不过打鱼的日子还长呢,明天凌晨四五点钟还得出海。”老孙说道。9月1日的夜晚,有人在海上度过,有人在市场上度过。虽然又累又忙,但当被问到收获时,渔民们的脸上还是露出了开心的笑容。一人打鱼一人卖老两口以渔为生像老孙一样的渔民有很多,1日下午5点左右,第一批出海的渔民陆陆续续地回来了,他们在船上将新鲜的渔获装箱,再送到市场上售卖。“夫妻档”是当地渔民最常见的组合,丈夫出海打鱼,妻子在后方卖鱼,正是这种默契搭配才让新鲜的渔获第一时间出现在市场上,让市民第一时间吃到最新鲜的海鲜。打鱼不是件容易事,面对丈夫的辛苦,老孙的妻子说:“一般打完渔回来之后的活都不用他干了,出海又累又危险,我也心疼。”对于大多数渔民来说,打鱼是一家人的唯一生活来源。对于老孙来说,养家糊口,供孩子上学,这些花费都是靠打鱼“挣”来的。“我23岁就开始出海打鱼,第一次上船吐了三天三夜,一口饭都没吃,那次从船上下来我真的想放弃,但是想想家里也需要钱,还是咬牙坚持下来了,这一干就是一辈子。”谈起往事,老孙说道,在海上他也遇到过意外,有一次不慎掉进了海里,一瞬间恐惧席卷了他的大脑,让他有些慌张,但好在船上有人,及时得到了救援。王廷利也是“夫妻档”,对他来说,自己的妻子是最好的帮手。“现在人力成本很高,为了多挣点钱,我媳妇也愿意帮我。以前我儿子能搭把手,但现在都上外地工作了,这个时候也没时间回来,只能靠我们老两口。”王廷利说,现在没有年轻人愿意打鱼,50岁左右的渔民算是比较年轻的,有人70多岁了也在出海打鱼。“我儿子不想让我俩干这个了,他觉得我们年纪大了,不想让我们出力。但是谁不想给家里多挣几个,趁着我还有力气,再多干几年吧。”王廷利说。像老孙和王廷利这样的渔民在岚山还有很多,他们被海上的太阳晒得皮肤黝黑,他们用粗糙的双手撑起了整个家。渔民市民齐开颜开海第一鲜上岸了下午五点左右,带着满满的渔获和丰收的喜悦,第一批出海的小渔船有部分返回了码头,正忙活着卸货。老孙和他老婆也在其中,正在将刚刚打捞上来的鱼、虾、蟹简单地分一下类,然后就要拿到不远处的市场上交易了。市场就在码头的对过,直线距离大约米,新鲜的渔获能第一时间到达市场,供市民挑选。小螃蟹5元一斤,八带鱼20元一斤,新鲜又便宜的海鲜十分抢手,一筐筐渔获很快就卖完了。“我这就还剩点八带鱼,不准备卖了,我也喜欢吃,今天晚上就吃它了。”李女士说。“我专门上这里买了点螃蟹,就喜欢吃这口,回家煮熟了就能吃,什么调料也不用放。”市民薛先生说,每年的这个时候他都买来买海鲜,只为吃上最鲜的一口。晚上7点多,回来的小渔船少了,但海鲜市场上依旧热闹非凡。市民们在挑选海鲜、讨价还价,商贩们在分拣种类、上秤算钱。老孙已经回家休息了,但他的老婆还在市场上卖着海鲜。“现在根本不愁销售,我这些海鲜都能卖完。”她说。开海第一天,是渔民们忙碌的开始,老孙正规划着第二天多出几趟海,王廷利也想着一次多打些鱼回来。他们不一样,打鱼的方式和习惯都有些差异;他们也一样,都是靠着出海打鱼撑起自己的家。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