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植桐物种日历收录于话题#入侵物种20个
3亿多年前,当以鱼石螈为代表的最早一批两栖动物从海洋踏上陆地时,可能并未曾想过,若干年之后,对于这个类群来说,大海却是它们终难以回去的故乡。
大海啊,故乡
传统的分类学观点中,将两栖动物化石分为三个亚纲——迷齿亚纲、壳椎亚纲、滑体亚纲。鱼石螈属于迷齿亚纲。不过,新近的研究发现,迷齿类应是鱼类与两栖类之间的过渡类群,而不是真正的两栖动物。壳椎亚纲在演化上则更接近羊膜动物,因而被归属于爬行形类动物。只有滑体亚纲才是真正的两栖动物,目前世界上现生的所有两栖动物均隶属于滑体亚纲。
上图为迷齿动物代表鱼石螈(Ichthyostega)骨骼,下图为壳椎动物代表笠头螈(Diplocaulus)的骨架和重建模型。图片:OlegTarabanov,Camelops/Wikipedia
滑体亚纲两栖类的皮肤裸露,且能分泌丰富的黏液,可以进行气体交换,辅助呼吸。但也因此,这样的皮肤通透性高,无法耐受高盐、高渗透压的环境,因而许多两栖类对生境的选择比较挑剔。对于起源于海洋的四足动物来说,爬行类、鸟类、哺乳类都有重新回到海洋怀抱里生活的类群。而两栖类,由于无法耐受海洋环境,而成为了唯一的例外。
尽管没有真正的海洋两栖动物,但仍有少数几种两栖类可以生活于近海的咸淡水区域。
我国南方沿海有分布的海陆蛙(Fejervaryacancrivora),生活于潮间带的红树林,是为数不多能在咸淡水里自然生活的两栖类。图片:拍螃蟹的张小蜂
铺垫了这么多内容,终于要进入我们今天的正题了。那就是今天的主角——海蟾蜍(Rhinellamarina)——虽然它和“生活在海水中”并没有任何关系。
与海无关的海蟾蜍
在一些科普内容中,有时会提及海蟾蜍可以生活在海水中。尽管有实验发现,海蟾蜍的蝌蚪可以在一定盐度的海水中存活下来,但能耐受海水与生活在海水中还是不同的两回事。“海蟾蜍可以生活在海水中”的说法,其实是个从林奈时代就流传下来的误会。
海蟾蜍本尊。图片:Froggydarb/wikimedia
17世纪至18世纪,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荷兰,是世界上著名的航海和贸易强国。此时,荷兰著名的药剂师、收藏家艾尔伯特瑟巴(AlbertusSeba)在众多环游世界的水手、随船医生的帮助下,收集了许多来自世界各地的珍奇生物,并在其晚年将这些收藏出版在专著《LocupletissimiRerumNaturaliumThesauriAccurataDescriptio》中。这本专著首次对海蟾蜍进行了详细的形态描述,并提及它们既可生活于陆地上,又可生活于海水里。
艾尔伯特瑟巴的著作对林奈的生物分类学体系建立影响非常大。随后,林奈在他最著名的著作《SystemaNaturae》中,引用了艾尔伯特的描述,正式命名了“海蟾蜍”这一物种,其学名“marina”意思就是“与海洋有关的”。
艾尔伯特瑟巴的专著中海蟾蜍(左)的手绘插图。图片:《LocupletissimiRerumNaturaliumThesauriAccurataDescriptio》
然而,瑟巴并未亲眼见过海蟾蜍,其书中记载的物种生活习性等信息,都是来自水手与随船医生们的见闻,因此,信息传达错误是很常见的。
海蟾蜍原产于美洲大陆的热带、亚热带地区。它们一般喜欢生活在开阔的、受到过一定干扰的次生环境中,比如城市的郊区、农田、花园等。事实上,相比于其它两栖动物,蟾蜍科动物的皮肤增厚、粗糙,高度角质化,能尽量减少体内水分的蒸发。除了需要回到水里繁殖以外,平时它们更倾向于生活在相对干燥的环境中,海蟾蜍也不例外。
海蟾蜍在美洲的分布。黄色为自然分布地区,紫色为人工引入地区。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