螃蟹论坛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江心屿上有原住民吗生活在孤屿是一种什么样
TUhjnbcbe - 2024/12/31 9:54:00
白癜风早期发病的表现 https://m.39.net/pf/a_4793210.html

原创孤屿志孤屿志5天前

一千个游客的眼中有一千个“江心屿”

如果和江心屿“朝夕相伴”

枕涛入眠,观星而梦

又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

这个空灵清绝的孤岛上,

除了僧人及百年前的英国领事,

似乎再没常住岛民。

然而,孤屿不孤。

远离喧嚣的江心屿上,

却尚留着一丝人间烟火。

这座小岛上一度生活着几户人家,

饮井水、点煤油灯、孩子读书靠渡船往返,

有浪漫也有艰辛,

更有着别人无法体验的幸福。

这份专属记忆,

也让孤屿多了几分鲜活灵动。

本期《孤屿志》走进江心孤屿的“水边人家”,

重温那些岁月里的烟火往事。

01

孤屿生活

煤油灯照明,蚊子特别多

“隐隐烟村闻犬吠,欲寻寻不见人家”,有了烟,就有人,再荒凉的地方就“活”了。

据说,新中国成立前,江心屿住着四五百号人,多数是僧人,还有少数居民。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就动员这些僧人还俗回家,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寺庙就没什么人了。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温州著名的金石篆刻家方介堪先生领命筹建温州区(市)博物馆,馆址就选在江心屿的兴庆禅院内。

▲原温州市文物管理委员会

柯棣娟的父亲当时在温州市文物管委会工作,也参与了温州市博物馆的筹建工作,常住岛上,负责裱画、看管文物等事务。为工作便利,柯家后来举家搬到江心屿,在岛上度过了三四十年的时光,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末,柯家才离开江心屿。

柯老爷子是永嘉上塘人,育有四子两女,当时除了大儿子生活在永嘉,其他子女都是在江心屿长大,柯棣娟是家中的小女儿。

▲柯家人全家福

多年后,柯棣娟在《抹不去的童年记忆》中回忆道:由于父亲的工作关系,我们全家就居住在风景秀丽的江心屿,可能有人会非常羡慕我们住在这么美丽的地方,如世外桃源,其实其中的苦楚可能外人是无法体会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江心屿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孤屿上没有通电,晚上只能靠煤油灯照明,没有自来水,蚊子苍蝇还特别多,生活非常不便利。

岛上人家滨水而居,岸边绿树蔚然成荫。这“遗世独立”的画面虽然看上去很美,但实际居住起来,蚊蝇的滋扰、潮湿的水汽、物资交通的不便,都让美好分分钟幻灭。

02

岛上居民

30年代就有人住在江心

那些年,岛上除了柯家,还有一户陈家。陈家和江心屿的渊源更为深远。

陈家是永嘉桥头人,上个世纪30年代,祖父祖母就住在岛上,划船摆渡谋生。陈家至今还有人住在江心屿,可能是常住时间最长的岛民了。

▲年温州晚报的相关报道

上个世纪70年代,腿脚不便的新娘应明珠从瓯海慈湖嫁入陈家,与陈阿碎结婚,后来在岛上生儿育女。

岁月流转,一晃而过。19岁的新娘子应明珠如今已是67岁的阿婆,应阿婆犹记得,刚嫁过来的时候,江边滩涂都是茂密的水草,地面坑坑洼洼,一下雨就变黄泥的土路,连一袋盐都要去对岸买。

直到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岛上的居民仍靠井水为生。陈家人每天要去博物馆里的琉璃泉挑四大担水,而这个重担就落在了陈家小哥俩的身上。应阿婆的二儿子陈中庆回忆,七八岁起,他就和哥哥一起去挑水了。那时岛上做饭是烧柴火的,他还和兄弟姐妹在岛上到处捡拾枯枝烂叶。

如今,江心屿早已通上自来水,但应阿婆还是怀念记忆中井水的甘甜。她说:“那个味道,真的是好,自来水烧不出。”

而这份味道或许就是记忆中的眷恋。

03

渡江求学

游泳回家,隔江呼喊

岛上居民最头疼的是孩子的读书问题。岛上没有幼儿园和小学,孩子要到对岸的百里路小学或者徐衙巷小学(已撤并)读书。

孩子们上学,靠小舢舨过江,碰到刮风下雨那是苦不堪言,常常等他们过江到学校,课都已经上了一半……遇到台风季节更是糟糕,有时两三天停止渡船,孩子们只能眼睁睁站在江岸边着急,盼着对岸的渡船能早点划过来。

柯棣娟上小学那会儿,过江舢舨船还是人力摇橹,到对岸都需要半个多小时。

▲江心春动锦波澜,林其勉摄于年

渡江求学是岛上孩子共同的回忆。前一天晚上,家长会去打听江心屿上的疗养院有没有次日的早班船。如果有,第二天孩子们7点可从岛上出发上学。如果没有,只能等到上午8点的第一班客船去上学,赶到学校时,同学们往往已结束早自修了。

遇到大雾天气,那就更说不准了。陈中庆犹记得,“最迟的一次,我到达学校的时候,第二节课的下课铃都响起了。”

没有电话,家长们无法和老师请假。那时候老师都很包容体谅,对岛上的几个孩子会特别照顾。

上学难,放学回家也不容易。

柯棣娟的侄子柯学在岛上生活到10岁才搬离,他在对岸的徐衙巷小学读书。

▲柯学在江心屿的童年留影

下午最晚的一班客船是4点半。柯学的爸爸在江心渡口工作,如赶不上船,柯学就向爸爸的工友借路费,投奔市区的外公家。

这只是他的备用方案。他最常用的方式是在瓯江的这头朝江心屿方向喊话:“妈妈,我要回家。”听到他的呼喊,家人会派小船接他回家。

那时瓯江两岸自然没现在繁华,日暮时分更是分外宁静。柯学稚气的呼喊总是能飘过波涛汹涌的瓯江,传到母亲耳中。

还有放学后游泳回家的。一次周五放学,陈中庆把自己的学习用品放到父亲单位宿舍,然后一口气横渡瓯江,直接游回家。事后,父亲冲到他面前,“急得菜刀都提了起来。”

04

童年时光

钓到虾直接开水烫着吃

爬上西塔观潮,到江边涂滩嬉水、骑着羊背兜风……方广强曾随父亲方介堪在江心屿度过了许多美好的童年时光。

▲金石学家方介堪与孙子在江心屿

柯家所住的后院有一棵年代悠久的橄榄树。橄榄是孩子们超爱的“零食”。特别在夏天,琉璃泉更是冰镇西瓜和啤酒的“纯天然冰箱”。

直到年,陈中庆才离开江心屿到杭州读书。

江心屿是他的“童玩天地”:用吉他弦做成小鱼钩,绳子上绑成一串小鱼钩盲钓小虾;向渔贩讨要一些鳝鱼骨做饵料,钓瓯江特有的一种小螃蟹;夏天捉个知了再绑上绳子玩虫虫飞。

“瓯江里有种小白虾鲜嫩甜,有时钓到了虾却还没有饭点,直接开水烫着吃,特别好吃。”

小岛给了孩子们特别的童年记忆,也滋养着岛民的生计。柯家奶奶曾在岛上摆茶摊,用的正是琉璃泉的井水。巧手的奶奶也会把橄榄腌制成果脯售卖。柯家人还为游客拍摄纪念照补贴家用。

▲柯学在江心屿的童年留影

后记

户口住址:江心寺

尽管离了江心,却无法割舍这份孤屿情结。

柯伊凡的

1
查看完整版本: 江心屿上有原住民吗生活在孤屿是一种什么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