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小哼
在中国人的美食日历里,五月要吃小龙虾,十月要吃大闸蟹。
“秋风起,蟹黄肥”,按往年经验,中秋节前后开始吃蟹。但今年中秋在9月13日,和往年比起来,来得有点早,而正宗阳澄湖大闸蟹9月23日才开捕。
不过,这也没有妨碍大家对大闸蟹的热情,虽然大闸蟹还躺在阳澄湖里,但是这并不妨碍市面上的大闸蟹提货券卖得热火朝天。
螃蟹券的江湖
从天猫平台给到的数据来看,中秋节前的促销季8月28-30日三天,大闸蟹实物累计销售约62.6万只,大闸蟹提货券累计销售大约万只大闸蟹,同比增长89%。
虽然搜索“大闸蟹”出现靠前的都是现货大闸蟹,以六月黄大闸蟹最多,但蟹券销售量明显更高。
苏宁方面的数据则显示,今年的大闸蟹销售火爆,蟹券销量同比增长.3%,且年轻消费者占比超过36%。
9月3日,苏宁易购开启大闸蟹超品日,活动开场仅8小时,大闸蟹就轻松突破去年全天的销售额。截至9月3日晚上8点,苏宁全渠道单日售出只大闸蟹。
那么,如此火热的大闸蟹提货券究竟是什么?
其实并不难理解,大闸蟹提货券和许多商品券一样,都是一种预售形式,消费者可以用大闸蟹券直接在承兑网点随时提货。
大闸蟹提货券不是什么新鲜事物,早在十年前就产生了,只不过近几年随着螃蟹消费热潮兴起,才变得像月饼券一样普遍。
由于螃蟹的成熟时期、储存条件都受到一定的限制,要求随买随吃,对于商家来说,这种时令商品的进货数量和时间往往是个大问题,但是大闸蟹券不仅能在很大程度上解决货损的问题,还能提前收回现金。
对于消费者来说,收到大闸蟹券要比直接收到一箱大闸蟹要方便太多——不仅可以“随吃随取”,如果不爱吃还可以转赠他人,避免浪费。
这也是为何大闸蟹券也逐渐被人们拿来送礼,或者被一些企业当做福利发给员工。
不过,有利益的地方就有江湖。
关于螃蟹券,有一个广为流传的段子:
“经销商印刷张面值元的蟹券,元卖给企业采购人员,企业采购人员拿去送礼,收礼者以元的价格卖给回收者,回收者再以元的价格卖给经销商,经销商回购螃蟹券每张赚元,轻松赚到20万元。”
在这一连串关于螃蟹的交易里,没有出现一只螃蟹,经销商除了印刷费用似乎也没有其他的成本,却靠张蟹券直接完成了20万元的盈利,令人惊叹。
这还只是蟹券盈利的一部分,螃蟹有产期,蟹券同样也有提货时间的限制。比如说今年中秋公司发的蟹券,需要在开湖后才能提货,有效期限则在年的12月1日。
时间的限定也就造成蟹券在转赠、等待的环节中,容易被遗忘或错过提货时间,导致螃蟹券作废。
对蟹券商家来说,这又是一笔白赚的利润。有业内人士透露,预售商品对消费者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容易忘记,这两年蟹券每年都有将近10%-20%的不提货比例。
螃蟹尚未捕捞发货,消费者也没有吃到嘴,螃蟹券转了一圈,产生了大量的现金流,再加上10%-20%的不提货比例,这对蟹企来说几乎是一门可以躺着赚钱的生意。
吃蟹不易
有人认为,这场生意看似魔幻,但其实还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毕竟有需求才有市场,蟹券的火爆是因为它的确满足了部分人特定的需求。
但是,也有网友提出了疑问:如果商家不用饲养螃蟹、不用生产月饼,只要通过金融手段就可以赚取大量资金,会不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后果呢?
比如说,一些商家开始把心思都放在卖券、收券上,不重视商品质量,最终消费者难以兑换到高质量的商品。
有网友就表示,礼券上说好的“4只4.8两雄蟹、4只3.8两雌蟹”收到手后直接缩水了一半,商家的解释则是“螃蟹吐水了”这种啼笑皆非的理由。
除了质量不能保证,甚至可能会有一些人打着蟹企的名义,只是发行蟹券,到了消费者提货的时候,再从其他商家那里购买螃蟹,也许赚不到太多的差价,但是从这一整套“金融系统”里,却能获利不少。
这样看来,“礼券经济”表面看上去很繁荣,隐藏的危害却很大,商品价格被不断抬高、假货充斥市场等恶果最终只能由消费者买单。
预售螃蟹券出发点本是便民,但倒螃蟹券性质完全不同。某些发行螃蟹券的商家无需起早贪黑找货源,也不用担心螃蟹生病坏死而折本,在一点腥都不沾的情况下,就完成了整个交易,“干干净净”地赚了钱。
“养蟹不如卖蟹,卖蟹不如倒券”,这种“来钱快、风险小”的方式无疑会扰动很多原本老老实实做蟹企业的心智,到最后要想买上一箱好蟹,恐怕只会更难。